您的位置首页 >精选知识 >

古代的谥号有哪些都是什么意思 解读谥文化

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古代的谥号有哪些都是什么意思,解读谥文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赐谥“、”谥号“、”追谥“全离不开一个”谥“字。尤此可见”谥“在我国古代不仅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还具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尤其是清代的”特谥“,更是把我国古代的”谥“文化发展到了顶峰。

在清代特谥在我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因为清代特谥这一权力是完全被皇帝把控,其政治目的使之一目了然。可以说清代的特谥与皇权以及封建统治是相辅相成的。

它不仅是在皇权以及封建统治下运行的,而且它还巩固的皇权以及封建统治。其作用也是尤其的明显,一方面,特谥的权力完全被皇帝控制,巩固的封建统治,而另一方面,它不仅是对逝者的一种特恩抚恤以及思想褒奖,更是对生者的一种激励和教化。

1.谥法的起源

谥法是追谥的准则。即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逝世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其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谥号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创造出来的。因为他们在抵抗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产生了勤劳朴实、尊老爱幼,讲究信誉等民族心理,从而造就了谥号。这为了后期产生谥法制度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到了西周时期才出现了谥法制度。但是,在夏商到西周早期,谥号只在民间和贵族之间所流行,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编撰到国家制度当中去。直到西周中叶的周孝王、周穆王时期,谥法制度才被政治确立并编撰到国家制度中去。

2.谥法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为了恢复东周的礼乐制度,巩固周天子的统治,对谥法制度进行了改造,把谥法制度与他所推崇的思想相结合,使谥法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含义。不再是赞美先人,诅咒恶人的工具,反而变成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

到了秦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不想实行谥法制度,从而废除了这一制度。整整发展了两千多年的谥法制度至此正式的废除掉。但在之后的每一个朝代,除朝堂之上的统治阶级外,被统治者所重视或者宠幸的人,或者民间有声望的人都成为了获得谥号对象。

北宋时期,苏洵根据历史上的谥法文献,从新编撰了《谥法》。后世朝代指定谥法制度这本书则成为了必须参考的著作之一。到了明代,谥法制度在形式上才正式固定下来。但这一时期的谥法制度,却突显出了集权化。而清代则是继承了明代的谥法体制,并在明代的谥法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更改。这些更改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谥法制度在清代发展到了顶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谥法”在我国的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是非常之久的,其内涵也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地被丰富。而且我们通过了上述内容对谥法的起源以及后期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来我们在看看清代的特谥。

谥法通过前代不断地发展以及完善,到了清代,尤其是晚清时期,谥法变得更加的完美。其中,又以“特谥”为其之首。

1. 什么是特谥

清代谥法对于皇帝、后妃之外,亲王一下官员之谥均有明确该规定:“本朝谥法,均有定制。亲王、郡王、生前原有封号,是以予谥用一字。自贝勒、一品大员、咸谥二字。二品一下,例不予谥。”。

根据《清朝通志》的记载:“一品官以上应否予谥,请旨定夺,予谥者交内阁撰拟谥号,工部给碑价,翰林院撰拟碑文,二品以下无谥,其又予谥者,系奉特旨”。

这么来看,清代谥法是固定死板的,其实不然。在清代有大量人的谥号是由皇帝不按谥法,特旨给予的。而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谥号都被称为——特谥。

而获得特谥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官不及谥的小臣,由于某种特殊贡献或功绩而给予特谥;另一种方式则是由皇帝特旨,不按谥法常规进行赐谥。

例如,嘉庆十八年,因镇压李文成、林清起义,九品巡检刘斌得谥。七品知县承顺,因镇压西北各族人民起义而死。这二人均是官籍未满足二品以上,但因其有特殊功绩从而获得谥号。

2. 清代特谥的特点

清代的特谥具有非常多的特点。其中特谥的主要特点我认为有这两个。

(一)特殊性。为什么说特谥有特殊性呢。我认为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谥法的硬性规定。因为谥法已经规定了获得谥号的标准,而特谥的标准却与谥法规定的刚好相反。特谥规定若官不及谥,但由于某种特殊贡献或者功绩也可给予谥号。或者是由皇帝特旨给予谥号。这两种情况体现出了特谥的特殊性。

(二)可操作性。清代的特谥体现出了非凡的灵活性。特谥不在规行矩步,而是灵活多变。在清之前,封谥号全是按照谥法规定进行的,中规中矩。直到清代,出现了特谥这一灵活多变的封谥方式。才改变了封谥呆板的模式。

由此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到了清代的特谥,这为下面深究其政治内涵进行了一定的铺垫。

谥法正式出现是在西周时期,发展到顶峰则是在清代。谥法含义也随着时间的发展,被不断的丰富。最初谥法的含义是,为了赞颂逝者生前的功绩或者美好的品德。发展到了清代,谥法则有了两层含义。其一是赞颂逝者生前功德或者美好品德,而另一含义则是凸显其特殊的政治意义。

在清代之前的统治者,对于封谥号看的并不是特别重要。拿西周举例来说。在西周初期,封谥号,仅仅只在贵族和平民之间流行,并没有被统治者所重视。到了西周中稍后期,也就是周孝王、周穆王在位的时候,谥法才被写入国家制度当中,但是这仅仅是被写入法律而已。之后有经历了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到了清代,谥法才发展到了顶峰,正式确定了其政治含义。这个可以从这几方面来看。

其一是社会因素。在清朝初期,对于刚刚平定“三藩之乱”的清政府,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统治者为了稳定社会,特意开设了特谥这一封谥方式。到了康熙——乾隆时期,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康乾盛世”,而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才正式平稳下来,这也把封谥的门槛有提高了一截。

与此同时,清政府对于特谥把控的也是十分的严格,必须要满足这些条件:“政绩突出、清廉自律及儒学造诣颇深”。这不仅体现出了清政府对选贤用人的要求,更是体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稳定。

其二是思想因素。我国自古以来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终极目标。这对于有学之士来说更是如此。

在清政府入驻中原的时候,汉人对于这些蛮夷之人,是秉承着一种仇恨以及不屑的态度。因为汉人在骨子里认为只有汉人才能统治汉人,外族人不配统治,所以,清政府在入驻中原后为了后期发展以及稳定人心,不得不大量特谥政绩突出、儒学造诣深厚的官员。这种行为深深的打动了汉人的心,不仅稳定了社会,更是为统治者招揽了大批有贤能的官员。

最后一点则是政治因素。在清朝中后期,国力逐渐衰微,加上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直接导致了特谥的事例不断增多,而且特谥官员也不断地向武职转变。获谥官员的官职大多都十分的微末,甚至出现了平民获谥的情况。

如嘉庆十八年,滑县知县强克捷听闻滑县的天理教成员准备起义,于是把其24名党羽捕获,并审问。不料天理教另一头目半夜劫狱成功,占领了县城,并杀害了强克捷一家人。此事震惊全国。

在平定天理教叛乱后,嘉庆帝下诏:“强克捷先逆党之前缴获逆党”,并给与优恤,谥号忠烈,祀京师昭忠祠。嘉庆二十年九月十二日,嘉庆帝为表彰强克捷成仁义殉,御撰碑文,由林则徐书写。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由于清中后期国力衰微,内忧外患,导致武职和微末官职的官员成为保护朝廷的最后一把保护伞,清政府的统治者不得不把特谥的对象由高转到低,由文转到武,以发挥谥号“褒奖忠烈”的作用,起到维护封建王权统治。

由此可以看出,清代特谥的政治内涵不言而喻。它不但是在封建皇权以及封建统治下运行的,而且更是巩固的皇权以及封建统治。一方面,特谥的权力完全被皇帝控制,巩固的封建统治,而另一方面,它不仅是对逝者的一种特恩抚恤以及思想褒奖,更是对生者的一种激励和教化。

尤其是在清前期,特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为死去的官员封谥号,并加以宣传,引导,使人们去模仿学习这些官员生前的所作所为以及思想,并为统治者服务。而清中后期,由于国内外社会环境发生巨变,谥法制度失去的原有的许多功能,渐渐的沦为了统治者维护自身封建统治的重要的政治工具。

文献:

《谥法研究》汪受宽

《清代谥法制度的来源于确立》王亦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清代谥法中的特谥、追谥和夺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2期

《听雨丛谈:清代史料笔记》(清) 福格

《清史稿》(民国)赵尔巽

《清朝文献通考》(清)张延玉等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