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选知识 >

现在常用的防腐剂 防腐剂真的不是你想的那样)

导读 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现在常用的防腐剂,防腐剂真的不是你想的那样)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

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现在常用的防腐剂,防腐剂真的不是你想的那样)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丨编辑:Vicky 排版:Fanny 责编:Sady 审核:李云

经常和大家普及关于化妆品的一些成分介绍,也相信咱家大多粉丝或多或少都已经学会该怎样看成分,对于挑选化妆品的时候也能起到不少帮助。

但还存在一个认知问题,花花发现还是有不少人都保持偏见,那就是对于“防腐剂”这个成分的态度,似乎都不太友好,提及的第一印象便是:

哇,这产品加了防腐剂肯定不安全

添加防腐剂的化妆品还能用?

啊?这产品有防腐剂啊?

不买了不买了......

其实也能理解为什么,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单一、过于绝对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一句老话: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那么接下来,是时候改变一些你对防腐剂的看法了,谈“腐”色变?DUCK不必。

简单来说,防腐剂是指可以阻止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在化妆品中,防腐剂的作用是保护产品,使其可免受微生物污染,延长产品的寿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防止消费者因使用受微生物污染的产品而引起可能的感染。

化妆品若受到微生物污染引起变质,一般情况下,在外观就能反应出来:

● 如霉菌和酵母菌经常会在产品的包装边沿等地方出现霉点。

● 受微生物污染的产品会出现混浊、沉淀、颜色变化、pH值改变、发泡、变味,如果是乳化体则可能出现破乳、结块等现象。

如果防腐剂添加的量不够,则可能出现微生物适应周围的生长环境,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防腐失效。

① 对于大多数细菌来说,最适合生长的pH值范围是接近中性( 6.5~7.5) ,强酸及强碱不适合微生物的生长,比如常见的果酸产品,防腐效果通常会好过中性产品。

② 表面张力也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原因之一。在一些表面活性剂用量很高的配方中,也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

③ 一般情况下,细菌最适宜生产的温度为30℃~37℃,而霉菌及酵母菌为20℃~25℃。所以可以采用高温消毒的方法,但个别菌种(如:芽胞菌)在适应环境后,会生成保护膜,即使80℃~90℃的高温下,短时间内也无法将其杀灭。

也就是说,防腐剂对微生物的作用,只有在足够的浓度且与微生物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才能产生作用。在一些油膏类等含水量很低的产品中,一般情况下是很难生长的。

化妆品防腐剂的种类丰富,按照结构来分主要有四大类:醇类防腐剂、甲醛的供体和醛类衍生物防腐剂、苯甲酸及其防腐剂、其他有机化合物防腐剂。

据市售化妆品防腐剂调查结果[2]显示,在调查的391份国产化妆品中,含防腐剂共15种;在277 份进口化妆品中,含防腐剂共16种。

其中国产化妆品里,羟苯甲酯( 4-羟基苯甲酸及其盐类和酯类) 占据化妆品防腐剂使用频率榜首,苯氧乙醇和羟苯丙酯分别位列第二、第三。(表1所示)

因各国综合情况以及相关法规、偏好等都有所不同,对于防腐剂的使用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性,也可同步了解一下。(表2所示)

如表3调查数据显示,羟苯甲酯在化妆品使用频率最高。(以下内容只说明国产化妆品)

羟苯甲酯稳定性强,在酸性和碱性情况下也具有良好抗菌能力,抗真菌效果较突出,对细菌效果较差。

一般与其他防腐剂4-羟基苯甲酸及其盐类和酯类防腐剂或咪唑烷基脲、双 ( 羟甲基) 咪唑烷基脲、DMDM 乙内酰脲、甲基异噻唑啉酮、苯氧乙醇、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等复配使用,可以达到更好的广谱抗菌效果。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其价格低廉,性价比较高。

目前不存在一种万能的防腐剂。

只有多种防腐剂的相互配合,优缺点进行互补,才能提高广谱性、增强抑菌效果、抗二次污染、提高安全性、预防抗药性的产生。

也有一些产品打着不含防腐剂的广告,但其本质是添加了暂未列在防腐剂目录里的、具有防腐体系的原料,因此说不含防腐剂也不大可能。

但也无需过于担心,毕竟科学技术在不断精进,研究也会逐渐优化整个化妆品防腐体系。

所以能规范上市的化妆品都是没啥大问题哒~

(大家还是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哟)

因此,防腐剂并非是百无一用还有害的,无需抱着抵制心理看待,多用科学角度审视,成分合理无风险,还是可以放心买买买的。

〔参考文献〕

[1]郭阳,臧埔,郜玉钢,刘杨,王璐.化妆品防腐剂的使用现状及进展[J].中南药学,2018,16(09):80-85.

[2]曹孟岑,冯婷婷,张小差,刘云竹,冯月媛,杨文妍,宋丽雅.市售化妆品防腐剂使用现状调查[J].环境卫生学杂志,2017(04):47-51.

[3]叶竹洪.化妆品防腐剂资料汇总[J].口腔护理用品工业,2018,28(06):26-30.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20年09月18日

由「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原创,旨在为读者进行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皮肤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封面设计:阿程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